最近發(fā)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lián)網運用報告(2024)》說,青少年網絡內容創(chuàng)作技能不斷提升,但手機上網削弱了未成年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學習專注能力。手機隨時隨地可以搜索信息,獲取知識的“成本”降低了,雖然網絡給予的知識“回報”質量未必高,但確實容易讓人在“唾手可得”的幻覺中看輕求知的價值。
看到這個報告,我忽然想起一段少年經歷。那時正是八三版《射雕英雄傳》流行的年代,我第一次聽到了該劇的插曲《滿江紅》,好聽但可惜聽不懂粵語,又可惜當年的電視沒有字幕。很想找到全詞通讀成誦,奈何家中藏書寥寥、八十年代的鄉(xiāng)鎮(zhèn)學校更無圖書館。唯有把僅知的幾句默記下來。后來,很偶然的機會,在一份舊雜志或舊報紙上,我竟然發(fā)現(xiàn)了岳飛這首名作的全文,趕緊抄錄到小本上。除了語文課要求背誦的詩詞外,《滿江紅》大概是第一篇被我全文背下來的文學作品,至今熟記于心。
世界上的河流,必須百折千回,方能奔流千鈞。世界上的道理,必須歷盡往復,方才光耀顯露。時光不是實驗,往事不可重來,但如那時有互聯(lián)網,如果我是從網上搜到的《滿江紅》,或許讀后不會記得這么牢固。如果把事情的結果比作一塊蛋糕,追求和等待便似灑在上面的糖霜,讓蛋糕變得更美更甜。有時候,求知的過程和知識本身同樣重要。知識的價值等于其自身價值和求知時間成本相乘之積。求知過程中的渴望、焦慮、失落以及一切付出,都在告訴人們,知識為什么值得追求。
我不是責怪網絡給青少年求知帶來的危害。我們無法也不必退回到前網絡時代。相反,我們應當更高明地使用互聯(lián)網這個求知新工具,付出和前網絡時代至少同樣多的時間成本去追求更豐富更優(yōu)質的知識,而不是空挾網絡之利卻不提升知識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