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從外地來港工作的朋友,提了個有趣的問題:為何港式粵語中,有哪么多含蛇字的俚語?這些與蛇相關的俚語,通常并非談論蛇,而是形容人,如“大懶蛇”、“軟皮蛇”、“兩頭蛇”、“地頭蛇”等等。
在粵語口語中,“蛇”確是一個高頻字,市民習以為常,脫口而出。比如新春期間,很多游樂旺地輪候者眾,人們會說人多“打蛇餅”;又比如長假后首日返工,打工仔略顯疲態(tài),主管會坐鎮(zhèn)辦公室,看誰還敢“蛇王”。
粵語“打蛇餅”通常形容很多人排隊,人龍盤曲回旋,如同盤起的長蛇一般。因為蛇在靜止不動之時,往往將身體盤成一圈圈,環(huán)繞蛇頭,望之如一圓餅?!按蛏唢灐辈粌H活躍在口語,且常見于報端,如“春節(jié)將至,銀行打蛇餅換新鈔”,“重陽假港人玩到盡,羅湖‘打蛇餅’”等,這些俯拾即是的報章標題,說明“打蛇餅”三字簡明易懂,形象生動,上得了臺面。
“蛇王”作為名詞,在香港可以指捉蛇之人,也可指售賣蛇羹的店舖。冬眠的蛇,大部分時間都將身體圈成一團,予人懶惰之印象,故“蛇王”也常用來代指那些躲懶之人,或泛指躲賴之行為。而方便人們“蛇王”的隱蔽場所,則被引申為“蛇竇”。
在中國古老傳說中,“人蛇”是半人半蛇的“異蛇”或者妖怪,而在現(xiàn)代粵語中,“人蛇”特指偷渡客,安排偷渡之人是“蛇頭”,負責走私的是“人蛇集團”,而將人藏身于貨車暗格偷渡來港的做法,又被稱為“屈蛇”,“屈蛇”一詞亦包含空間擠迫之意。
??锤郛a(chǎn)警匪片的觀眾,對“放蛇”二字并不陌生。昔日捕蛇者,在抓蛇前會放出自己養(yǎng)熟的蛇,讓牠來引蛇出洞。而為了查案搜證,警方有時亦會設緝捕圈套,派出“臥底”,俗稱“放蛇”。在電影《無間道》中,梁朝偉所飾的陳永仁,就是打入黑社會的警方臥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