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農歷新年早,公歷一月二十九日就是大年初一了。粗看了下新學期的工作,驚覺從一月到四月,每月都有報告任務,線上線下、校內校外都有,且題目各異,行程緊張。
趁著寒假回國探親,展望一下新年。“秋盡江南草未凋”,坐在陽光燦爛的曬臺上遙想二○二五年,不免回憶起過去一年。因疫情、休假、職務變動,時隔三年后于二○二四年秋季重返教學崗位,有點戰(zhàn)戰(zhàn)兢兢。好在學生水平齊整,同事合作有效,教學還算順利。春季學期任務更重,不但要教三門課,其中中國網絡文學課還是首次嘗試,必須付出更多心力。但宗教系同事說得好,文科老師吸引學生主要靠推出新課程。就提前注冊的情況來看,學生很捧場,具體操作起來也可借鑒以前的授課經驗。
更重要的是,一場疫情也讓我對研究、教學產生了新想法、新視角。學術研究要深入淺出似乎是老生常談,但近年來我對此的理解又有了深化。對學術能“進得去”,研究務求深刻、全面才是第一步,學者的責任還包括“出得來”,讓更多人了解甚至運用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文科的成果不必也不能立竿見影、投入生產,但能啟迪思想、感染情感就是大好事。人文學者不該急功近利,但也不用孤高自許。你我皆凡人,必須生活在人世間,也就對這個世界有了牽絆和責任。教學同樣如此,無論學生起點如何,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他們但凡能學到一星半點,乃至發(fā)生思維方式的轉變,那我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蛇年將至,與君共勉。愿大家都能在自己熱愛的崗位上有成就,有貢獻,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