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主要討論了部隊整編工作、組織部工作和干部問題。會議決定了整編方案、陜甘支隊下設三個縱隊,原來的三軍團分別改為第一、第二縱隊、中央機關、紅軍總政治部改編為第三縱隊。毛澤東在會上指出:“組織部應該調查了解干部,要了解連以上干部。我們現(xiàn)在只了解高級干部,中下級干部還不了解。為了鞏固部隊,需要了解干部;為了擴大部隊,需要支配干部;為了與反革命做斗爭,需要了解干部的一些傾向問題。組織部需要了解下屬情形,這是組織部的主要工作。要把教育工作包括在組織工作之內。”
張聞天在發(fā)言中強調要愛護干部,有的老同志有能力,但人拖瘦了?,F(xiàn)在有馬的,不必取消。他還指出,“設法派人與白區(qū)取得聯(lián)系,建立白區(qū)工作。會議同意張聞天的提議,決定派謝覺哉、毛澤民去新疆建立交通站,“可能的話與國際接頭”。這次會議還決定由張聞天起草俄界會議提出的關于張國燾錯誤的決議。
1935年9月22日上午,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在“義和昌”藥鋪召開中央領導人會議,會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商議改變9月12日俄界會議的戰(zhàn)略方針,做出了紅軍長征最終落腳于陜北的重大決定,并且制定了“佯攻天水,聲東擊西”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
當天下午,黨中央、毛澤東在哈達鋪“關帝廟”召開了紅一方面軍團以上干部會議。參加會議的干部人數(shù)的為194人(其中包括15位女干部)。大家席地而坐,會上張聞天同志代表黨中央宣布了將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陜北的重大決定。毛澤東同志宣布了部隊改編,并發(fā)表了激情洋溢的動員講話,會議最后他提高嗓音,揮手向前,用洪亮的聲音結束了鼓舞人心的講話:“同志們勝利前進吧,到陜北只有七八百里了,那里就是我們的目的地,就是我們抗日前進陣地!”全軍將士歡欣鼓舞,紛紛振臂高呼:到陜北去!到陜北去!紅一軍團一師宣傳科長彭加倫即興創(chuàng)作了《到陜北去》的歌曲,以此鼓舞全軍將士的斗志,宣傳黨中央的主張。一時間大街小巷到處回蕩著這首激動人心的歌曲。張聞天在當天寫了一篇“讀報筆記”,題目是《發(fā)展著的陜甘蘇維埃革命運動》,將天津《大公報》上所披露的陜北蘇區(qū)根據(jù)地和紅軍的情況扼要摘引并作了分析,提出前進的方向和任務。文章署名洛甫,在9月28日出版的《前進報》第三期上,這一期《前進報》上同時還登載了博古的文章《陜甘蘇維埃運動的發(fā)展與我們支隊的任務》,同樣提出了建立蘇區(qū)根據(jù)地的任務。黨中央在哈達鋪為長征中的紅軍找到了目標,找到了“家”。自兩河口會議提出到“川陜甘地區(qū)”建立根據(jù)地的戰(zhàn)略目標以來,都只是一個大的方向,紅軍究竟到哪里去落腳,最終目的地在何處?黨中央和毛澤東都“心中沒有底”。到了哈達鋪才第一次解決了這個問題。使一年來飄忽不定、不斷轉戰(zhàn)的紅軍有了一個“家在哪里”的歸屬。 張聞天的夫人劉英在《長征瑣憶》中寫道:從夜渡于都河以來,中央一直想找到一個落腳點,創(chuàng)立新的根據(jù)地。究竟上哪兒?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確實誰也很難明確,開頭想到湖南西部,沒有成功。后來想跟二、六軍團會合,又遭重大挫折。黎平會議曾決定以黔北為中心建立根據(jù)地,遵義會議根據(jù)當時情況又有改變,有在川西發(fā)展的設想,在懋功與四方面軍會合,跟張國燾爭論,就是反對他的南下西進在川康落腳而堅持北上向東建立根據(jù)地。原想在川陜甘創(chuàng)建根據(jù)地,現(xiàn)在在哈達鋪得知陜甘有一塊紅軍的地盤,很自然的,就決定到陜北落腳了。
黨中央,毛澤東在哈達鋪決定把陜北作為領導中國革命的大本營,紅軍長征到陜北建立革命根據(jù)地,這是紅軍在長征路上的又一次偉大轉折,這一轉折對推動全國民族抗日運動高潮的到來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紅軍到達哈達鋪后,得到了補給,對部隊進行了整編。又明確了“到陜北去”的方向。毛澤東同志心情大好,醞釀創(chuàng)作了著名的千古絕唱《七律·長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是歷經(jīng)千難萬險、絕處逢生后的一種喜悅!毛澤東后來描述當時的心情“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過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