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香港零售業(yè)面對結構性調整風險。
隨著大灣區(qū)逐漸融合,香港零售業(yè)的“封閉生態(tài)”必要面對外部競爭。若商家及早調整、擁抱潮流,方能適者生存;若如不然,未來只能是痛苦且漫長的被動轉型。
1835年,達爾文乘坐考察船抵達太平洋東部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在這個遠離美洲大陸、生態(tài)“自循環(huán)”的封閉自然系統中,達爾文汲取靈感、寫出了震驚寰宇的《進化論》。多年后,日本學者將此概念引入商業(yè)理論──“加拉帕戈斯綜合癥”代指在孤立的市場環(huán)境下,獨自進行“最適化”演變,從而喪失與外界的互換性,當面對更有競爭力的物種時,最終會陷入淘汰風險。
香港因人口密度大、經營成本高、土地資源集中等特性,零售業(yè)格局長期以來異常穩(wěn)定,就如同“加拉帕戈斯群島”。上世紀90年代,沃爾瑪與家樂福也曾試圖開拓香港市場,但不過兩三年光景均敗走麥城。究其原因,大賣場式零售商對于成本控制極為苛刻,香港不僅租金、人工項目支出比例高企,本地消費市場容量也相對有限,無法滿足“薄利多銷”的商業(yè)模式。正因如此,即便眼下北上消費蔚然成風、反向代購如火如荼,但本港有觀點認為,港人“掃貨”大灣區(qū),不過是在“人民幣貶值、報復性外游”因素下的極端行為,短暫亢奮過后即會復常。
面臨結構性調整風險
然而,在外圍經濟環(huán)境、中產消費偏好,大型商超業(yè)態(tài)同時出現轉變之際,香港零售業(yè)可能不得不面對結構性調整風險。
首先,“港幣高估”會維持相當長時間。疫后全球化轉變,具體表現為中美經濟周期錯位。過去一年,美國加息抗通脹、中國降息防通縮,對香港金融造成極大困擾。亦因聯匯約束,港幣匯率相對經濟增長出現“溢價”。展望未來,中國即將進入地方化債攻堅階段,勢必營造低息環(huán)境為中央加杠桿提供便利。與之相對,聯儲雖然結束加息周期,但考慮到美國通脹韌性,以及“再工業(yè)化”戰(zhàn)略的落地,中長期政策利率或明顯高于疫前水平。也就是說,中美息差未來可能有所收窄,但不宜過度樂觀,港幣依舊“高估”。
其次,中產消費開始追求極致性價比。全球分化時代,經濟風險顯著上升,中產家庭在增加防御性儲蓄的同時,亦在收縮日常開支。他們眼下最大的消費需求,就是減少花費的前提下,還能維持以往的生活品質。須注意的是,港人北上并非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消費降級”,因為他們購買了同等品質的商品,以及得到了更優(yōu)質的體驗與服務。
再者,內地商超業(yè)態(tài)從“線上補貼”轉向“線下內捲”。過去內地零售商習慣把“價格屠刀”砍向上游經銷商乃至生產商,通過“全網低價”策略快速搶占市場占有率。但面對存量經濟的現實,以及流量價格的上漲,這種模式顯然不可持續(xù)。如今各大零售商也開始“自降身價”,譬如盒馬最新宣布5000款商品降價20%;永輝超市在自家門店里搞起了“折扣商品池”。這也意味著,零售商實現“低價銷售”的路徑,從以前的犧牲經營利潤過渡到了優(yōu)化供應鏈成本。香港零售商需面對內地同行的競爭力升級。
最后,筆者要強調的是,由于香港的聯匯機制,經濟挑戰(zhàn)最終會在土地價格、人工價格等方面釋放風險。這也意味著,香港零售業(yè)的“超穩(wěn)態(tài)”支撐條件正逐步瓦解。大家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