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印尼舉行的G20峰會吸引了世界目光,但最引人矚目的還是G2,即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中美關系早已超出雙邊范疇,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影響力。CNN就此評論稱,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中美兩國纏斗,讓世界陷入痛苦之中,中美兩國元首會晤終于讓世界松了一口氣。
早在2004年底,美國學術界就提出了G2問題,即在中國迅速崛起之后,美國如何與中國共處。一些學者認為,中美正走向共生時代,美國要鼓勵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就應該與中國分享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后來對G2概念進行了細化。他稱,中美關系需要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雙方需要制定出一套“共同目標”,以加強中美政治關系;這一代領導人有機會將跨太平洋關系塑造成為一種命運共同體,就像戰(zhàn)后初期的跨大西洋關系一樣。
鑒于當時中國的國力以及對美國提出“中美共治”概念背后存在“戰(zhàn)略陷阱”的擔憂,中國戰(zhàn)略界并沒有接納這個概念,更不希望自己與美國綁在一起,而站在世界的對立面,特別是失去廣大第三世界。
時移勢易。當2022年全球媒體再次聚焦中美兩國的時候,G2的內涵與外延已發(fā)生巨大變化。人們不是擔心“中美共治”世界的問題,而是這兩國能不能和平共處,特別是雙方的激烈競爭會不會失控,進而爆發(fā)戰(zhàn)爭?尤其是今年8月,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執(zhí)意竄臺。作為反制,中方暫停或中斷了一系列雙邊合作及對話機制,這讓美方深感不安。畢竟在美蘇冷戰(zhàn)最激烈的時期,美俄兩國都有著暢通的聯系管道。美方頓時覺得沒了底,也失去了影響中國的重要杠桿,所以,推動美中首腦會晤成了美國外交的重要議程。美方稱,“保持溝通渠道暢通就是最好的對話。”
11月14日的中美首腦會晤是拜登上臺以來第一次面對面會晤。由于兩國領導人是老相識,見面的氛圍自然少了彼此的陌生。其實,前幾年拜登一度以與中國領導人的交往為傲。在2019年競選總統(tǒng)期間,拜登在艾奧瓦州的一次演講中談到中國威脅時說,“中國會吃掉美國的午餐嗎?得了吧!”在他看來,中國國內自身還有許多搞不定的事,何來中國威脅?不過他的這番話引起軒然大波,立刻遭到美國兩黨的批評,時任總統(tǒng)特朗普更是稱拜登這一說法太天真,隨后他不得不改口:“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崛起感到擔憂”,“中國對美國是一大威脅,必須對中國采取強硬態(tài)度”。在反華視為“政治正確”的大背景下,拜登上臺之后的對華政策一直沿著錯誤的方向繼續(xù)滑行。在關稅問題上,他維持特朗普的做法,寧可助推美國的通貨膨脹也在所不惜。與此同時,在高科技領域進一步筑起“小院高墻”,并聯合盟友在全球打造以價值觀為基礎的供應鏈聯盟,企圖將中國孤立在外。
這次中美首腦會晤是在兩國各自完成重要政治議程之后舉行的。中國剛剛召開了二十大,而拜登也經受了第一任期的“期中考試”,保住了參議院,眾議院只丟了六、七席,算是民主黨歷屆中期選舉取得的少有好成績,自然增加了拜登的自信,減少了黨內反對的聲音。拜登行前放風稱,此次首腦會晤是要給中方劃紅線。但從這次會晤的新聞稿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國領導人同樣是打開天窗說亮話,為美方劃出了清晰的紅線。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提得最多是給中美關系加裝“護欄”,此次又提出了“建基”(Building a floor)的說法。俗話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地基,護欄的作用有限。中國領導人明確指出,“臺灣問題是核心的核心,是中美關系政治基礎的基礎”。中美關系的這個地基動搖不得。中國領導人同時指出,中美兩國走不同的路,不是今天才有的,中美相處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承認這種不同。不尋求推翻對方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給美方劃的另一條紅線。中國領導人還指出,“遵守國際關系最基本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這是雙方管控矛盾分歧、防止對抗沖突的關鍵”,當然也是中美關系最重要的防護欄。
夯實中美兩國的地基,是為了防止中美關系的大廈有一天轟然倒下,而建設護欄是為了防止中美關系脫軌。由此可見,地基與護欄同樣重要。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首腦會晤不僅重啟了被凍結的雙邊合作機制,同時也就國務卿布林肯的訪華作了相應安排,以便中美雙方“確立指導中美關系的原則”。當然,這項艱巨的任務將極大考驗拜登政府的外交執(zhí)行力。
此次美國中期選舉,民主黨畢竟丟掉了眾議院。而共和黨在國會內推動的反華議案多如牛毛,特別是《對臺政策法案》,是動搖中美之基的大動作。由于眾議院是管錢袋子的,今后拜登政府的預算案都需要看共和黨的臉色,這無疑增加了共和黨討價還價的籌碼。拜登為了預算案的順利通過,拿臺灣問題做交易也是一個選項,這是“跛腳鴨”執(zhí)政的必然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兩國首腦會晤只是給中美關系的下滑踩了一把剎車,但究竟能不能讓兩國關系重回正軌,還需要美方拿出切實行動,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