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朱娃子護理朝鮮人民軍
今年81歲的朱彩云老戰(zhàn)士 劉蕊攝
講起當年的經歷,朱彩云思路清晰,仿佛一切都發(fā)生在昨日。朱彩云說,“我們是1950年12月4日晚上入朝,通過一個浮橋過的鴨綠江,醫(yī)院1000多人跑著過去的。”朱彩云說,其所在的醫(yī)院在朝鮮待了7年時間,共轉移傷員10多萬,平均每天從先前下來的傷病員都在700人左右,一個護士平均要護理4、50個傷病號。“我13歲,還是個孩子,但也跟大人一樣,護理傷員給他們端屎倒尿,喂他們吃飯,清理傷口。”而有時,“朱娃子”也會被叫幫忙掩埋犧牲的戰(zhàn)士,“挖個坑,裹個白布。”
朱彩云說,自己只有兩次在護理傷員時感到害怕,一次是護理一位朝鮮人民軍,“當時他胳膊斷了,失血很多,臉色蠟黃,晚上值夜班的時候只有小小的煤油燈,油沒了,一片漆黑。”只有14歲的朱彩云第一次感受到了害怕。還有一次則是在護理一位17歲左右的小戰(zhàn)士,“他剛從前線下來,腦門子炸的腦漿子都出來了,都流到額頭這里了。”朱彩云邊說邊摸著自己的額頭,“抬到手術室正準備做手術呢,這個小孩就犧牲了。”
自從朝鮮撤回來之后,朱彩云兩次隨老戰(zhàn)士之家的戰(zhàn)士們一起去朝鮮掃墓。今年10月份,她隨鄭州老戰(zhàn)士之家第十批赴朝掃墓訪問團來到朝鮮,在這里,她再一次見到了曾經也在醫(yī)院工作的朝鮮最高人民會議議員、朝鮮人民軍少將田久江,田久江今年91歲,“她說她當時是一名外科大夫,接診過一位中國人民志愿軍,當時急需輸血,她就抽自己胳膊上的血,不夠,又抽自己大腿窩處的血。”朱彩云說,兩人見到后,便緊緊抱在了一起,忍不住哭了起來。“68年前,她救了一位中國志愿軍,而我護理了一位朝鮮人民軍。68年后,我們又在朝鮮相遇。”說這,朱彩云又留下了眼淚。
另一位講述者是90歲的吳軍仁,當喊到他的名字時,吳軍仁大喊一聲“到”,并從座位上迅速起身、敬禮。
吳軍仁是炮二師負責后勤工作的。他說,68年前的10月19日,正在吃早飯的他們接到命令,要過江。“吃了飯之后趕快炒面,幾個大鍋,炒熟了之后,每個人一袋,五斤重。”吳軍仁問記者,你說炒面好不好吃???他自己回答道,“不好吃啊。炒面是百分之七十面粉,百分之三十是雜糧,磨成粉,拌在一塊,炒熟,拌點鹽。”過江之后就隱蔽下來,“荒山野嶺,零下三十度,一動不能動。”吳軍仁講道,餓了就吃炒面,“但是炒面咽不下去,必須就口雪,雪也不好吃啊,咽不下去,都是硫磺味。”
老戰(zhàn)士之家創(chuàng)辦人張愛蘭介紹,與會的幸存的老戰(zhàn)士平均年齡已經85歲多了,他們大都參加過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為中國解放和保家衛(wèi)國奉獻青春熱血。十年來,他們以愛國主義宣講團和老戰(zhàn)士合唱團為平臺,進機關、進企業(yè)、進軍營、進院校、進社區(qū),以多種形式開展生動的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活動,截止到目前已經面向全國做了210多場報告。